第八十九课(2 / 3)

之上,唐玄宗还把军队制度进行了改革。"

听到军队改革,许多皇帝的耳朵噌地就竖了起来。

军队,这个东西可不好说啊,万一搞出岔子,那可就是要出大问题的——

这大家可就得好好听听了,看看这个据说把国家搞得比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还牛的唐玄宗是怎么改军队的。

“当时大唐一直用的都是府兵制度,就是传说中的兵农一体——有仗打的时候大家去打仗,天下太平了大家就回家去种田,这样的一个制度。唐玄宗做主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也就是花钱雇佣人来当士兵,和当官之类的是一样的,就是这些人专门来做士兵,有俸禄拿,有仗就打仗,没仗就演练,反正就一直在当兵。"

部分观众暗暗点头。

这样的一个改革,虽然是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朝廷对军事上的投入和支出,但同时也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平时都在种地的人临时拉起来去打仗能有多强的战斗力?那和平时一直在训练的军队当然是不能比的。

而且,对于那些不愿意当兵,想一心一意回家种地百姓来说,也是大好事。

相当于是彻底放还了一部分劳动力,为农民减轻了负担,也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是个好政策。

但..

李世民的眉心一直微微皱着。

>

不知道李隆基、他的这个曾孙,能不能拿捏好这柄剑。

李晓诗的讲课进度不受观众心思影响,有条不紊地继续着:“文化上,当时唐朝虽然关于皇位的争斗频繁,但都是止于内部的,和老百姓们是没多大关系的,没有对社会带来多大的动乱,百姓生活一直都相对稳定,所以文化经济等都还算平稳,唐玄宗即位后,大肆鼓励社会上对诗词歌赋的重视程度,把诗词列入了科举考试,很是注重文教,又编修了许多的文经典籍,社会上的诗词风气越发浓郁。”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代小学生都知道的诗词书籍叫做‘唐诗三百首’了——唐诗宋词元曲,是很有名的中华文化载体。"

按照课本的知识点逻辑和安排,李晓诗简单列了列促进开元之治的这些政策,不是她厚此薄彼对李隆基少了口水和笔墨,是因为课本上提到开元盛世这个唐朝鼎盛时期的文字、也就一小段而已。

说完,她概括道:“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统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丰厚,百姓生活安定祥和,唐王朝的国力日渐强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空前鼎盛的时期。因为这段时间的年号是开元,所以又被叫做‘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禀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①——诗圣杜甫的这几句诗,已经完完全全将开元时期的繁荣和昌盛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一个小城就能有万户人家、公仓私仓都丰厚充实、天下道路太平没有拦路盗匪豺虎,连出远门都不用特地挑选良辰吉日、来往车辆络绎不绝,男耕女织各得其所、百余年间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灾祸……——仅凭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我们就能知道,那个时期,百姓们的生活何其安逸幸福。"

李晓诗感叹:“开元盛世,是唐王朝的巅峰时期、也是华夏封建王朝极度繁荣的一个时期。”开元年间。

李隆基听得很坦荡,没觉得这是什么彩虹屁,只觉得就是彻头彻尾的事实啊,他确实很牛啊,这的确都是他能做到的。

但,直到听完,他还是一头雾水。

/>

哪里就两极分化了?

……难道后世还有人能对着他这样的政绩说出一句不好来吗?那那些人是不是真的眼睛瞎了啊,张嘴就开始造谣。但李隆基不懂,不代表别人就不懂。

这回可不止秦皇汉武唐宗了,连武则天和太平公主都很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几次出现的那两个关键字眼。

——“早期”。

不管是说李隆基的年号“开元”,还是评价李隆基的统治,李晓诗都强调了“早期”这两个字,这意味着什么?

有早期,那相对应的应该是“后期”、或者“晚期”。她是在暗指、这位唐玄宗,在后期就变得不一样了吗?

这就着实冤枉李晓诗了。

她哪想过那么多啊?之所以多次说到早期,也完全是因为课本上就是这么写的啊!

虽然通过搜资料,李晓诗知道了李隆基晚期曾让国家陷入大的混乱,导致了王朝混乱,天下动荡,但她还没学到那一课,也没有仔仔细细地去了解过安史之乱的相关消息啊——

就算因为“李唐皇室皇位更迭很内个”而特地去了解过李隆基是怎么登上皇位的、以及知道了一些他和太平公主还有上官婉儿之间的矛盾恩怨、还有一些原本就模模糊糊知道的唐玄宗和杨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