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课(2 / 3)

,还得靠着这些人的帮忙——那可是皇族啊!不能掌控世家,反而要事事倚靠,这不是相当于把国家拱手让给对方了吗?

不是说贵族和世家没有治国的苗子,而是他们毕竟人多,他们之中的更多人未必真的懂如何治国,就算真的有经天纬地的人才,可那毕竟是世家子。

真正能够掌控一个王朝命脉的世家,鼎盛时、家中又有几个人是真正“忠君”的?

或许他们为国家也肯勤勤恳恳,但如果家族和国家冲突时呢,又会怎么选择?

是把家族利益摆在第一、还是国家利益?

而肯做事能做事的一代过去,下一代能保证依旧这样吗?

当一个皇室,对于把握不了的势力不是在力有所能及的时候进行削弱掌控,反而一度地去纵容,以至于之后事事都要过问,那岂不是把自己弄成了傀儡?

国家在这样的世家们手里来回过,迟早还是要完蛋。

这家世族鼎盛、政权就在他家,过些年另一家起来了,政权就落到另外人的手里,这样轮转,或许一时不会有人篡权,但谁能保证永远不会有起了“我为什么不能当皇帝”的家族出现?

天幕上,李晓诗的声音也接着传了出来:“据说司马睿在即位大典的时候,还把龙椅都让一半出来,说要给王导坐,要两个人一起坐龙椅。"

老百姓们:哇……

真的开了眼。

皇帝老爷还会把皇位都让给别人一起坐的吗?

皇帝们:不,朕不会。

嬴政笑了笑,摆手让扶苏转回去,没再说话,继续去看新《秦字》了。没什么好说的,又不是他的王朝。

“政治上,司马睿依靠王导,军事上,司马睿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家的后辈子弟们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用,所以在当时大家经常会说‘王与司马共天下’,说的就是王导这一家,也就是琅琊王氏。”

“不过王氏真的有过很多人才,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就都是琅琊王氏出来的

。还有那个趣谈典故,说洗笔把池子都洗黑了的。"

终于听到了想听的内容,李世民心满意足。

对,这就是书法大家!

至于王氏多人才……呵,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还有谁不懂的?一个大家族,那么多资源和人脉堆积,出来几个人才很不容易吗?在这种倾斜之下,世家大族不出人才才是稀奇事吧?

“在东晋初期,其实大家还是有过想要往北收回失地的想法的。而且在多次的北伐中,也确实收回了黄河以南的很多地区。"

李晓诗的声音落下,就有正在田里耕地的百姓停下动作抬头,擦着脸上淌下来的汗水,稀奇道:“这大晋也不是完全没骨气啊,连龙椅都给别人坐了,还以为就是个没脾气的软骨头皇帝老爷呢。”

虽然大家都不喜欢打仗,但他们这里可是北方!那天幕上说的,他们之前代入一下,就立刻觉得自己已经被朝廷抛弃了,可伤心了。

能收回当然要收回啊!

谁想在那些蛮人大刀底下讨生活啊。

李晓诗:“不过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的将领心存疑虑,再加上各方牵制,让北伐多次缺少后援,所以最终还是没能恢复中原。"

"当时南迁的北方人和中原人太多了,他们都无时无刻不渴望着回到家乡,希望朝廷能尽快恢复中原。有一个很有名的杰出人才叫祖逖,为了这件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李晓诗翻到相关史事,开始给大家讲故事,“祖逖出自范阳祖氏,家里出过好几个高官,也是很有名望的家族——我们之后会提到的一位科学家,叫祖冲之,也是这个家族的。"

“祖逖从小就胸怀大志,练武很勤奋,一直决心要为国家和朝廷做事,闻鸡起舞的典故说的就是他。”

“西晋末年,祖逖和家里人流亡在江南,请求司马睿出兵渡江北上。司马睿直接告诉他,让他自己招募军队,祖逖无奈啊,只能带着家里的人,族人,还有同乡们自行北上了。"

这和让人家流民自己去自立有什么区别?而且人家万一真收复了,估计司马睿还要揽回来说是自己的功劳呢。

李晓诗心里对司马睿这种行为很是不齿,但还是继续道,“祖逖渡江的时候,他站在船头,看着滚滚东去的江水

有感而发,慷慨激昂地击楫大喝:祖逖如果不扫清中原,就绝对不再回江东!’,当时跟随他的人都被感动了。这个事情也是‘击楫中流’的由来。"

"等过了江,祖逖慢慢积攒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和敌人艰苦战斗了好几年,终于恢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但东晋建立后,统治者软弱,政权腐朽,觉得安于江南就很不错——而且祖逖收复的地不少,功劳过大,朝廷很是忌惮他。最终,北伐这件事无疾而终,祖逖没能收回中原,忧愤而死。”

刚夸完有骨气的百姓:..

现在收回前言还来得及吗?

让爱国之士自己